抗战中的太原:战火中的妇女纺织班
太原新闻网 2025/07/30
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娄烦妇女纺织班于吕梁山深处诞生,在日军“扫荡”与经济封锁下,从无到有发展纺织业,为军民解决穿衣问题,助力抗日战争胜利,展现妇女解放力量。
初期探索
1940年“百团大战”以后,日本侵略军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起了疯狂“扫荡”,除“烧光、杀光、抢光”外,还进行经济封锁。地处吕梁山腹地的娄烦一带,是晋绥边区三分区领导机关和中共静乐县委、静乐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被日军多次洗劫后,军民们没有粮食吃,靠着喂牲口的黑豆和糠菜充饥,也没有衣服和鞋子穿。
娄烦地处高寒地区,冬天寒风凛冽,为了解决战士们的穿衣问题,娄烦军民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要穿衣就得织布,要织布就得有棉花。但是娄烦山区的村民祖祖辈辈没有种过棉花,更谈不上纺线织布了。当时不少穷人终年穿不上棉衣,夏天光着膀子,冬天用羊皮裹着身体,这里的人们把布和棉花当金子一样珍贵。
当时县委、县政府机关驻在今娄烦县杜交曲镇与天池店乡交界的山区,这里的地势、气温都相对较高。1943年,武工队与地下交通站的同志们从外地弄来棉花种子试种,居然获得成功。有了棉花,县委决定由县妇救会主任王海香同志带领全县妇女开展纺线织布运动。
生产高潮
1943年冬天,首期妇女纺织培训班在战火中的常里岩村(今属娄烦县杜交曲镇)开办,参加培训的18名妇女都是妇救会的干部和县区领导的家属。许多人连纺织机都没有见过,对纺织技术更是一窍不通,大家请八区区长王坚兴的爱人来当老师。王坚兴是临县人,他们夫妻原来就会纺线织布,家里还有一台纺车和一台织布机。王坚兴夫妻翻山越岭100多里路,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把机子抬来当培训的教具。但人多机少,满足不了教学需求,木匠师傅苏全桃主动为培训班仿制纺织机和织布机,以满足大家学习和生产的需要。这样,机子逐步多了,人人都可以上机学习。大家除了学习纺线织布的技能外,同时还学习文化知识和抗日救国的道理。
1944年夏末,县委和县妇救会又在常里岩村开办了第二期妇女纺织培训班,这一期的学员增加到30多人,都是农村妇女干部和骨干,学习内容从以纺线为主提高到以织布为主。县妇救会听说在方山与娄烦交界的一个山村,有户人家有一部手拉梭织布机,能织二尺多宽的布,一天能织两丈多,户主叫李年生,是平遥纺织厂的工人,精通纺线织布技术。县委立即派人与李年生取得联系,为了给抗日作贡献,李年生和家人二话不说,带着机器来到了培训班。由于人多,常里岩村住不下,培训班又搬到了庆善村。春节过后,庆善村要驻扎部队,培训班又搬到小白石村,学员也增加到40多人。
在小白石妇女纺织培训班,大家边学习边生产,自己纺线自己织布,曾把织出的上千匹布交给了抗日民主政府,给八路军指战员做了军装。那时候没有染料,大家就将白布拿到煮黑豆的锅里煮成黑灰色后再去做军装。生产的数量逐步增多了,除了支援部队外,还拿出一部分救济当地的困难户。当时小白石村虽然不大,但每家院子里都有纺织培训班的学员及她们的纺车、织布机,大家积极愉快地纺线织布,院子里除了热闹的织布机声,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卓越贡献
小白石村的劳动模范阎三女组织村里的几位妇女也成立了纺织小组,10个月时间,她们就纺织出土布200丈。1945年年初,全县(当时静乐县中部沦陷,北部为静宁县,中共静乐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实际领导的区域基本为今娄烦县)共有纺织妇女2000多人、纺车1840架,织布妇女240人、织布机200架,基本解决了县内1万多名八路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的穿衣问题,初步达到了自给。
1945年4月,娄烦镇日伪军据点被消灭,娄烦全境解放,妇女纺织培训班随县委、县政府搬进了旧娄烦镇。不久,学员们全部毕业,她们带上纺车、织布机回到各自乡村,成为开展妇女工作和纺织生产的骨干。大家除了织布,还带领各村妇女为子弟兵做军鞋。有一次,为配合解放静乐县的战斗,全县仅用10天,就组织妇女突击制作军鞋5000余双。
抗日战争胜利后,娄烦老解放区成为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娄烦的妇女们又投入到更加轰轰烈烈的纺线织布、制作军鞋军装和救护伤员等支援前线的人民解放战争中,为新中国的建立又立新功。
扫描上面二维码
手机看资讯
加入城市买房砍价群,实时讨论购房热点话题

获取楼盘信息

进群聊房
- 相关阅读
今日热点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