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报评|科技创新引领太原转型发展
太原新闻网 2025/07/31
盛夏时节,走进太原企业生产一线,这里人来车往、繁忙有序,智能产线高效运转,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本报推出的“活力中国调研行”系列稿件,生动展现了一座老工业基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图景。10篇报道,10个故事,深刻诠释了太原转型发展的实践密码——核心在科技,关键在创新,根本在实干。
太原的转型,得益于传统产业拥抱新质生产力。
面对挑战,龙头企业改革破冰,焕发生机。太重集团打破体制桎梏,建设智能化生产线,4.4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的“中国速度”因此诞生。从“共和国长子”到全球唯一全系列液压挖掘机研发制造基地,太重以“壮士断腕”之志重构智造基因,证明唯有深化改革、矢志创新,老工业基地才能重塑筋骨,赢得未来。
太锅集团选择的是一条有破有立的重生之路。从濒临倒闭到输出技术,太锅集团依靠与清华院士团队长达28年的技术合作,率先突破重围。全球首套炭黑尾气锅炉在山西投运,不仅变废为宝,还彰显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信念。太锅涅槃重生,证明产学研“长跑”是企业锻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太原的进阶,蕴藏着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密码。
人才驱动创新。福莱瑞达公司创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柔性引才机制,推行“项目合伙人”制度,链接全球智力资源,成功填补两项国内智慧物流系统空白。开放包容的人才生态,是激发创新活力的源头活水。
产学研深度融合。文龙中美依托院士智库,将380万吨煤矸石转化为“地下承重墙”,创造经济效益60亿元;中车太原联合高校攻克漏斗车最新技术,“太原造”成功出海马来西亚。实践表明,拆除“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藩篱,让科研紧扣市场脉搏、成果直达产业应用,新质生产力就会加速迸发。
开放协同塑优势。厚生新材料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以5微米“纳米铠甲”材料闪耀国际高端市场;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的“煤海蛟龙”掘进机远渡重洋,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企业通过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以关键技术构筑“护城河”,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太原的成就,来自于“敢闯、敢创、敢干”的奋斗者。
“敢闯”向痛点亮剑。科达自控董事长付国军锚定“矿山无人化”难题,带领团队研发井下机器人实时监测顶板、智慧水务系统为管网“CT扫描”。“不追热点追痛点”是一种向下扎根的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点往往蕴藏在解决重大民生和产业痛点的实践中。
“敢创”向极限挑战。太锅副总工程师朱俊平28年如一日,推动四代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迭代,将中国技术推向世界前沿。面对“双碳”挑战,他坚定认为“传统行业必须浴火重生”。科技工作者“板凳甘坐十年冷”,这种坚韧和持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石。
“敢干”向毫厘要效益。山西电机研发团队为攻克IE6超一级能效电机,在电磁转换效率上精益求精。全球首台产品交付宝钢,损耗降低20%。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保持对技术细节和极致效率的孜孜以求。
从太重智能工厂的高效产出,到锦波生物的创新蛋白结晶;从“煤海蛟龙”的深海掘进,到锂电池“纳米铠甲”的尖端防护……并州大地,正以“闯”的精神开辟新赛道,以“创”的劲头攀登制高点,以“干”的作风夯实基本盘,奋力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十四五”收官之年,太原交出的转型答卷,镌刻着老工业城市创新求变的坚定足迹。创新成为城市之魂,“敢为”化为集体自觉。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太原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脊梁。
扫描上面二维码
手机看资讯
加入城市买房砍价群,实时讨论购房热点话题

获取楼盘信息

进群聊房
- 相关阅读

加入买房砍价群
- 讨论购房话题
- 你问我答
- 专业讲解
- 全面分析
今日热点要闻